養育孩子的方法

養育孩子的方法

 

〜摘自:赫萊瑞恩系列  織錦圖 第三章  起源〜

 

嬰兒尚未發展理性和覺知的思維;他的情感是混合與夾雜的

雖然嬰兒有身體,但他的新意識並沒有在物質載具裡的清晰記憶

(儘管事實上靈魂已擁有許多這類經驗)。

在這被賦予的身體裡他感到很奇怪,對他而言這是一個難以控制的身體

 

在此我們提及一個重要的真理:

任何一個人從嬰兒經童年到成年的進展過程,正好與我們描述的那偉大生命的進展相似。

此外,回溯靈魂在地球及其它星球上的多重經歷,

就能從每一個靈魂的歷史看出相同的學習進展過程。

這是奧秘真理的範例:所有的人事物都相互映照

這真理有時也被表述為:「上行下效」。

 

因此任何人要大致了解人類生命流所經過的成長步驟,是件容易的事:[13]

只要想想自己經歷過的學習與成長過程

 

最初,當然,那終將變成現代人類的偉大生命,

需要學習什麼是「存在」,以及「繼續」存在的渴望。

這基礎課程通常是在礦物階段學習,例如一座山脈或類似的地質構造。

礦物的穩定與完整性慢慢滲入居於其中的生命流,因此它學到什麼是「存在」。

但是,山脈及其它地質結構都受到天氣日曬雨淋的影響。

經過時光之手慢慢的琢磨、雕刻,它們的礦物質漸漸被沖刷匯入河川與大海。

這「本質的流失」喚醒了「繼續存在」的渴望。

面對侵蝕性的改變,內在的生命流努力去保持自己的整合、一體、和完整。

 

現在,仔細想想人類的嬰兒。

他也必須在意識和理性的層面學習「存在」,並且渴望繼續存在。

這渴望的長養,是經由讓新生嬰兒的身體集中注意力,然後再剝奪那專注。

當嬰兒清醒時,他以新的眼睛觀看,用新的耳朵聆聽。

但接著睡意來襲,一天裡約有四、五、六次,這新生嬰兒落入無意識的狀態,

只在短暫睡眠之後,因身體需要食物,而不得不醒來。

這些意識清醒的時間教導新生嬰兒的意識,什麼是「存在」;

意識喪失的短暫時間〜就像那山脈逐漸被侵蝕〜

徐徐的教導那嬰兒持續清醒的渴望,繼續以一個整合的個體存在。

 

稍後可以在幼兒成長的學步階段,看見那緊抓住新發現的意識的努力。

幾乎沒有例外,幼兒會為了必須上床睡覺而抗爭。

他只是在重演目前已經學得很好的戲碼:為保持「專注和意識的完整」而奮鬥。

他不必要的害怕睡覺,認為睡眠會偷走他珍貴、完整的存在性。[14]

在偉大生命經歷礦物載具的展現之後,它回到被動的狀態。

雖然它保持單一個體,但處於一種休止狀態,

在這段期間裡,從礦物階段剛結束的許多經驗得以整合與平衡

接著來臨的機會是物質界給予生命流學習的第二個基本課程:學會控制身體

必須了解的是,這個課程無法在礦物階段學習,

因為從物質角度來看,山脈、岩石、或懸崖的形體改變是因為外力的作用,

並非生命流本身的意志所控制。

 

因此,在第二階段的學習過程中,這偉大生命的靈質居住於一個或多個植物生命體內,

植物載具確實回應(雖然緩慢)內在靈體的意願。

當然,並不需要掌握非常大的熟練度和靈活性。

樹木、灌木、或植物保持根植於一個地方,

因此,居住於內部的靈體不必決定何時或朝什麼方向移動。

但它確實必須決定分枝或幼枝的伸展方向和佈局,花朵及果實生長的位置,

以及它本身(在基因條件限制範圍內)大概的體型和大小。

這些看似基本的決定,對樹木或植物來說是非常重大的〜第一次有機會控制某種生命體。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錯誤的決定並不會造成那個生命體的死亡或損失。

但某些錯誤的決定卻是致命的:

例如,一棵樹若沒有和周圍的樹木長得一樣高,可能因為缺乏陽光而死亡。

這是一個複雜的主題,但我們認為從上述討論中,大致的原則已說明清楚。

 

現在回到人類嬰兒的主題。

幼兒(約三歲以前)最早期的課程之一是:學習控制身體

眼睛通常從誕生時就能受到控制,雖然反應的時間較緩慢,

因為新生兒的眼睛是由「靈魂」控制的。

 (還記得那古老的諺語:眼睛是靈魂之窗。)[15]

然而,對於這新身體其它部位的控制,就必須一個一個學習。

頭部的轉動、手部的掌握、腿步的爬行、站立、及行走。

但所有這些對身體的控制,都代表了嬰兒在意識上的持續努力。

看看小寶寶努力將物品從一隻手交給另一隻手。大人能比他更全神貫注嗎!

 

幼兒在早年所學習的課程,幾乎都和身體的運用有關。

他學會自己吃飯,學習操作發音的器官說話,

以及最後 (大多數母親視之為終極成就) 的控制大小便。

然而在這段期間,小寶寶通常還不太能控制他的情緒。

他已學會宣洩情緒,但還不會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控制。

憤怒、恐懼、愛、嫉妒、對抗〜這些情緒幼兒全都會發出並嘗試,

但很少幼兒有能力去控制情緒

 

讓我們看看生命流的偉大生命,並仔細想想,它怎樣面對這第三個主要課程

在植物界體驗之後,接著是一段休止期,

然後這偉大生命流再次進入物質展現〜這次它採用某種動物的生命體。

 

這裡我們擁有的選擇範圍極其寬廣,

就算是非常熟悉地球上多元動物形式的人,也無法想像更為寬廣的選擇。

當然,每種動物體都提供自身的系列課程

然而,除了少數例外,

靈界想要讓所有動物體都被用來學習一些與情緒控制或昇華相關的課程。

例如,馴養的狗,靈界安排牠們與人類接觸,並以之為榜樣,

使牠們可能在之後的投生裡,能試圖摹仿人類的情感控制。

馴養的貓也在學習情緒的昇華及淨化。

由於貓對人類照顧與飼養的依賴,牠們對人類生命流產生一種愛,

貓必須學習將這份愛延伸至所有其它種類的動物。[16]

貓科是肉食動物,而且生性不受獵物的恐懼振動所影響,雖然那恐懼試圖湧進貓的頻道。

這對於獵物絕望情緒的封鎖能力,使得貓科動物非常無情,

而靈界促使貓與人類接觸,正是要軟化牠們這種絕緣般的鐵石心腸。

 

在《綠野仙蹤》裡,我們曾說明海裡的魚類僅處於展現情緒的初始階段

水著實的吸收地球人類的情緒波動並且與之共振,

魚類經由沉浸於活潑的水中,開始與情緒親密接觸,

而且,這可以牽引出魚類生命流潛在的情感天性。

魚類的冷血揭示了牠們還在學習情感的初始階段。

這道理也適用於所有冷血動物:蛇、兩棲類、甲殼類、等等。

血液是載體,是情感的居所

如果血液是冷的,像是魚類,情感尚未成熟。

反之,如果血液是熱的,像是大多數鳥類及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

那麼,情感已經展現,而基本的課程是昇華、淨化、或控制情感

 

重要的是去了解,一個偉大的靈性生命~像是構成當今人類的生命流

不會只在植物及動物界裡展現一次。…

 

目前,除了人類的生命流之外,

大約有三十五種偉大生命(生命流)正在地球上,展現為各種動物。[18]

現在這些生命流居住於數千個不同種類的動物體內。

有一些生命流正處於早期階段,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及其它冷血動物。

其它生命流更加進化,它們透過交替投生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來學習慈悲

(例如生命流裡的一個獨立個體可以一世投生為獅子,另一世投生為被獅子捕食的小鹿)。

通常,最進化的生命流,或生命流裡最進化的部分,

會被允許投生為人類馴養的寵物,

希望這與更進化生命(人類)的接觸,能教導它進一步去昇華及控制情緒。

 

當然,這是經過大幅簡化的解釋。

實際情況極為複雜,指導每一個生命流的大靈,

及負責指導生命流內每一個碎片(個體)的較小靈性眾生,

需要作出無數的決定。

 

為確保在這主題上不會迷惑,我們要提醒讀者:

你是人類生命流的一個小碎片,而這生命流自願讓自己被細分為六十億個靈魂碎片。

(譯註:依據聯合國世界人口統計,1999年達到60億人口,2011〜2012年達到70億。)

有一些 「大靈」負責引導整個人類生命流(譯註:宏偉計畫裡稱之為「守護者」)

而較小的靈性眾生則引導每一個靈魂碎片,

生命流為了體驗目前「人」的階段,而將自己分散為許多靈魂碎片。

這些較小的靈性眾生是:

人類的守護天使,以及每一個靈魂的指導靈及協助者。

幾頁之前我們開始說明偉大生命(生命流)如何面對情緒控制的課程。

現在讓我們回到幼兒的主題,並且提醒讀者,

幼兒學習駕馭自己狂野猛烈的情感衝動是多麼困難。

在一天之中,歡笑、淚水、憤怒、及驚恐,一個接著一個,

就像混亂的情緒萬花筒,嚴格的考驗著許多母親的耐心。[19]

父母常常被孩子鬧得陷入他們正在經歷的情緒層次,而且做出相同的反應。

當幼兒咆哮,父母則怒吼回應。 

當幼兒對兄弟姊妹暴力相向,父母就怒打幼兒。

這類錯誤不勝枚舉。

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有兩件事

一、父母「以身作則」穩定的控制情緒,

二、為不可接受的行為模式設定一套後果(consequences)的規則,

能敦促孩子選擇駕馭自己混亂的情緒。

這兩項要求對兒童的健全發展極為重要,

因此我們希望用簡短的篇幅進一步討論這件事。

 

首先,要提醒讀者,我們在此所說的只是要求父母親教育孩子控制情緒。

當然,為了發展孩子的其它面向,需要更多的教導:

」能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歡笑」是身體健康的基本要素;

「與父母的身體接觸」有助於平衡孩子的肉體、星光體、及乙太體;

言語的刺激」可以喚醒孩子的思維能力。

 

但是這裡我們希望聚焦於剛剛列出的兩項敦促情緒控制的要求。

如果孩子看見父母親失控、爭鬥、對配偶或孩子吼叫,

那麼他會被引導去認定這類行為是正常的。

反之,如果孩子接觸至少一位沉著冷靜的成人,這個人很少被激怒或生氣,

孩子會了解有更好的情緒模式可以去達成,因此,他有了努力的目標。

當然,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達成相當程度的情緒控制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如果在記憶中有一個可仿效的榜樣,這項努力會更容易達成。

 

第二項要求是,為不可接受的行為模式設定始終一致的後果規則。

這個規則不該被認為是懲罰,因為它透過不同的機制而運作。

舊有的「懲罰」體制企圖透過孩子害怕父母生氣,

而強迫孩子表現良好的行為,

並且透過孩子對懲罰的恐懼,將不可接受的行為降至最低的程度。[20]

每當父母在糾正孩子時生氣,或表達不准許時帶著強烈情緒,

那時,父母是利用「恐懼」強制孩子修正行為。

舊體制最不好的面向是,當孩子終於放棄不可接受的行為,

他覺得是因為恐懼而被強制就範,並沒有感覺到他已經自由的選擇改進了。

 

最好是建立一套規則,讓孩子擁有選擇自己行為的權利,

父母不違反也不運用負面的方式強迫(威脅、恐懼)。

這是一套後果的規則。

首先告訴孩子,什麼行為是可接受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

告訴孩子,他可以選擇如何行動,

而且父母不會因為他選擇不良行為而生氣。

通常,在這規則裡並不需要「」罰(打屁股)。

對大多數孩子而言,在自己的房間裡被隔離一段時間,足以當作不良行為的後果。

父母必須堅定的執行這規則,這樣孩子才能了解,

如果他選擇繼續做出不良行為,每一次都必須付出代價。

 

最後一點是最重要的:

執行這後果時,父母一定要溫和、親切、充滿愛

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伴隨歡笑和善意的幽默。

這可確保孩子不會處於「恐懼」的壓力下。

當幼兒被帶到自己的房間,父母要安慰他、鼓勵他。

「好吧!你選擇了這樣做,現在我們必須接受這行為的後果。

所以,我會輕輕的帶你到你的房間,過一會兒,你才能出來,

媽媽和爸爸會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讓你試著再選擇一次。」

當父母以這種態度說話,孩子可能大吼大叫,但訊息已傳達了。

 

雖然某些權威人士反對將孩子鎖在房間裡,

但是在我們所敘述的規則裡,這方法通常是必要的。

然而,我們強調隔離的時間必須非常短暫。

目的並不是要「懲罰」孩子,而是讓他在不良行為之後,承受不愉快的後果。

因此,對於大多數學齡前的兒童,在房間裡五分鐘,應該是足夠的。[21]

 

如果隔離的時間太長,孩子會開始擔心父母不喜愛他了,

並且以為那是他被遺棄在房間裡的原因。

這會把後果變成懲罰,所以應當要避免。

 

當父母允許孩子離開他的房間,必須用完全正面的口氣。

別提起他之前的行為不當;單純的用微笑與擁抱歡迎他,

比如說「好了,現在我們可以重新再試一次,好嗎?」

 

對於十幾歲的青少年,通常已不適合將他隔離在他的房間裡。

然而,一個造成「困窘」的後果往往是相當有效的。

如果可能,建議父母選擇一個與那不良行為相關的後果。

例如孩子總是把他房間的燈開著,甚至當他不在房間時也開著,就把燈泡拿下來一天。…

 

…新生的意識需要父母親充滿愛的引導及有紀律的訓練,

就像那偉大的生命需要守護者的幫助及指引,…

 

確實,「因果」體系也溫和的引導著人類的生命流。

它是透過「業力法則」而運作,在早期的書籍裡,我們已充分說明。

實際上,人類生命流的守護者幾乎允許人類去嘗試任何他們所選擇的行為模式,

守護者知道「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它的別名)」會使人類穩定的改進。 [22]

每當一個人 (生命流的碎片)「行為不當」,那行為的業力後果就依附於他,

而透過面對業力,承受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痛苦或限制,

經常會促使這個人改善行為。

 

但這個律法的運作並非針對個人。

上主和人類的守護者都不會對於不良行為「發怒」,造物主不會譴責祂的創作品;

祂只是將人們安放在一個學習環境中,並容許他們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舉止。

 

事實上,這學習環境沐浴在最宏偉的愛的光輝裡。

有什麼比太陽的面容更能證明上主之愛?

太陽提供幾乎所有的溫暖與光明給地球上的生物:

那溫暖與光明就是上主之愛,充滿和普照於這小小的星球上。

小孩的父母,對於上主賜予的稚嫩贈禮,

應當也以同樣的愛與支持的溫柔氛圍,引導及教養孩子。…. [23]

 

全文網址:真善美: 第三章 起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