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數位
〜摘錄改編自:會計師季刊 291 期 審計.數位:天、地、人、法 〜
數年前,科技發展所引發的數位化浪潮正席捲著擁有百年歷史的審計行業,
一時間各種「創新概念、技術嘗試、及新團隊組建」等議題喧騰一時,
但總覺得有些雷聲大雨點小。
COVID-19以龍捲風般的霸道氣勢,把雷、雨還有其他的一切都捲了進去,
那些看似牛步或沉寂的議題開始重啟討論,並且以驚人的速度落地實行。
審計工作能否利用「遠端辦公模式」執行來增加工作彈性,
但肇因於慣例改變的反彈、客戶配合度、以及沒空學習等,遲遲未能落地。
新冠疫情爆發後,數月內居家遠距辦公模式就迅速開始運作了。
審計數位化,就如同時速60公里的自強號進化為時速200公里的高鐵,
它能讓我們工作流程更加順暢,如:函證管理系統與數位函證。
數位審計,得以跳脫地面軌道的限制,以數據分析做為例子:
企業能透過ERP保有完整及詳細的交易資料,
查核方也可以透過分析軟體工具,對這些資料進行「全面性的檢視」。
結合「審計數位化」與「數位審計」兩者的思維,
審計工作的數位轉型的核心目標可以再細分為三個面向:
1、全面性審計,更有機會針對所查核的全母體進行大範圍的掃視與數據分析
2、持續性審計,更能及時偵知異常,甚至洞察先機
3、集中化審計,全球產業五花八門,各地法規琳瑯滿目,
天:天有不測之風雲
大環境的改變,新冠疫情就是非常經典的狀況,
大幅改變了我們既有的工作模式,
許多過去的規矩與習慣都必須面臨捨棄或是調整,很難再回歸,
面對諸多硬體、軟體及人的考驗,
對公司及人員管理都是很大的挑戰。
因為疫情的催化,許多因為考量管理難度與人員習性等隱性成本
而處於積極評估階段的數位化計畫,
都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落地並進入實務運用階段。
地:地域不只十八「面向」
包含人文文化、企業文化、區域產業特性及區域市場特性等許多面向。
以台灣的市場為例,多數的審計客戶屬於中小型的企業,
對於審計的需求絕大部份可能是法遵層面多於專業建議層面。
歐美等大國因為有值得投入的客戶群,
所以在很多數位領域都有先鋒式的發展,
規模較小的區域則更趨向參考大國的成果後,再簡化為適合在地使用的方案。
人:「人才」是主角、「人」才是主角
審計是需要高度專業判斷的工作,
但人性是最難掌握的一個複雜變數。
審計人員能接受多大的變化?
要花多少時間接受?…
審計人員很容易在對接受新事物上有抗拒心態,
因為必須投入很多額外時間去學習、適應然後才能活用它。
在缺乏誘因或是強制因素的狀況下,很少人會主動去改變。
審計是一個需要垂直合作的團隊工作。
審計思維的變化、查核方式的改變、新工具與技術的運用等等,
都再再考驗著審計人員的思考彈性與能力。
審計行業每年均招募大量校園新鮮人,以會計系為主,
近幾年,會計資訊系的興起,不僅僅針對電腦審計專業團隊,
勢必都面臨審視並重新思考相關課程規劃。
會計師考試是否要因應科技、分析、及流程自動化生產的影響,
而改變考試內容,要求會計師需具備對企業營運流程有全盤的了解。
法:面對新的風險,要有新的「辦法」
可靠的資料,這些資料與交易紀錄形成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
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及顧客關係管理系統(CRM)等營運系統的核心,
數位轉型議題成為各行各業離不開的話題,
這已是不可擋也不可逆的趨勢,
如何在這股轉型的風暴上站穩腳步甚至大幅前進,
將是各個事務所及從事審計工作的每個人必須要面對與思考的事情。
~ 摘錄改編自:會計師季刊291期 ~
深深感謝原文作者:
吳趙仁(數位審計部門負責會計師)
陳怡如(數位審計部門副總)
康綱元(數位審計部門經理)
相關新聞報導:
2021/11/30
中央社 記者王揚宇台北30日電
立法院會今天三讀修正通過審計部組織法部分條文,
明定「審計部」增設第6廳,掌理「數位及科技」發展審計事項,
同時也增設「資訊處」,掌理資訊系統發展及資安管理等。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財政委員會聯席會議10月6日...
邀請審計長陳瑞敏等人列席報告並備質詢。
陳瑞敏當時說明,
全球正面臨數位發展浪潮,
各國政府、產業與人民生活均因資訊科技發展而產生重大影響,
而各先進國家審計機關參酌國際最高審計機關組織(INTOSAI)的倡議,
已將審計查核工作,拓展到政府處理數位化的相關業務,
並且設置大數據分析團隊,逐步拓展數位審計領域。...
為因應政府數位轉型發展,接軌國際審計趨勢,
希望能修正審計部組織法第6條條文,增設專責的數位審計業務單位,
期待使審計部精進成為數位時代的智能審計團隊,
落實監督與深化洞察及風險預警功能,增進審計查核成效。...
全案今天在立法院會處理,在場立委並未提出異議,
因此,三讀修正通過審計部組織法部分條文。